400-010-9168

24h统一客服热线

当前位置:MEM院校库 > 甘肃 >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MEM工商管理硕士项目

兰州理工大学MEM工商管理硕士项目

  • 所在地区: 甘肃

  • 院校性质:

院校介绍

  兰州理工大学坐落于古丝绸之路重镇、甘肃省省会兰州市,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多科性理工科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前身是始建于1919年的甘肃省立工艺学校。1958年,在组建兰州工学院的基础上将甘肃交通大学并入,同年10月1日定名为甘肃工业大学。1965年学校划归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将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和北京机械学院的水力机械、化工机械、石油矿场机械和焊接工艺及设备专业成建制全部迁入,并从湖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抽调一批教师来校工作。1998年学校在国务院机构改革后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0年学校将原甘肃省轻纺工业学校整体并入,并在此基础上规划、筹建学校西校区。2003年经教育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兰州理工大学。2005年西校区一期工程建成,西校区正式投入使用。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以工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理工科大学。目前,学校共设有15个二级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流体动力与控制学院、电气工程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通讯工程学院、石油化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国际经济管理学院、理学院、人文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现代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1个教学部(体育教学研究部)。   学校学科门类比较齐全。本科教育涵盖了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6个学科门类,开设本科专业48个;研究生教育涵盖了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医学等6个学科门类。现有各类在校学生20709人,其中本科生16188人,硕士研究生1853人,博士研究生132人,另有在校继续教育学生2536人。   学校具有较高的学科层次。学校是我国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也是甘肃第一个具有工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现有10个省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结构工程、化工过程机械、有色金属冶金与新材料、制造业信息化系统、液压传动与控制、企业管理),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结构工程),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土木工程等),6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并设有9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学科,6个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学校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十五”期间,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按照“数量保证、结构合理、素质过硬、整体优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针和“用好现有人才,培养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用好各类人才”的理念,不断完善育才、用才、引才、留才机制。设立“三个基金”(学术交流基金、专利基金、专著基金),推行“三个计划”(科研启动计划、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学术梯队和特色研究方向重点资助计划),落实“四项制度”(中青年教师外语培训制度、数学工具强化制度、岗前培训制度、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制度),实施“四项工程”(名师培育工程、教师高学历工程、教师出国进修工程、学科基层组织建设工程),发扬“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制度留人”的优良传统,大力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形成了一支精干务实、水平较高、数量结构优化的教师队伍和高素质管理干部队伍。目前,全校教职工总数1990人,其中专任教师1179人。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专家35人,省级学科带头人76人,教授、副教授479人,研究生指导教师222人。   学校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十五”期间,全校教师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5252篇,其中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175篇,三大索引收录论文207篇。2005年,我校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位进入全国高校100名,EI收录论文数位居全国高校第82位,学校工学综合实力名列全国高校第81位。学校学报入选“国家期刊方阵”和“中文核心期刊”,连续获得“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评一等奖”。学校具有教授评审权。   学校具有较强的科技实力。现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甘肃省机电高新技术产品中试基地、甘肃省CAD/CAM技术咨询服务中、甘肃省有色金属及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甘肃省工业经济发展研究院、甘肃省中俄科技合作及技术转化中心等8个省级应用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中心也设在学校。学校大学科技园是甘肃省省级科技园区,并成为兰州市科技创新孵化基地,目前入园企业达20家。“十五”期间,学校累计承担各类科技项目1380项,取得科技成果142项,获得包括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在内的省部级以上奖励33项。2005年科研经费突破3000万元大关,达到3204万元。专利申请数量、获得授权专利数量连续四年位居甘肃高校首位并位居全国高校前60名以内,五年累计申请专利190项,获得授权专利60项,其中发明专利33项。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坚持“育人为本、质量建校”的方针,以“基础理论实、专业口径宽、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努力构建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按照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创新”的要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2003年实施了全面学分制培养制度;大力加强教学管理,建立了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重视质量监控,建立了以教学督导、领导听课、学生评教为主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加快人才培养体系创新,设立了甘肃省高新材料人才培养基地、甘肃省先进制造人才培养基地、甘肃省工业管理与技术人才培训基地等3个省级人才培养基地,开设了7个工科人才培养基地班,设立了兰州市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基地;加强教学研究,“十五”期间共获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2项,出版教材65部,建成省级精品课程5门,开设双语教学课程13门;重视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建立了数学建模竞赛基地、电子设计竞赛基地、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基地、英语竞赛基地、机械设计竞赛基地、机器人竞赛基地等6个大学生科技竞赛基地,“十五”期间学生获得各类国家级、省级奖励200余项。学校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普遍好评,初次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2005年达到95.4%,位居甘肃高校首位。   学校十分重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积极开展学研产合作。学校与深圳华育昌教育投资公司合作,创办了股份制独立学院——技术工程学院,目前办学规模已达4000人;与浙江省温州市合作创办了兰州理工大学温州泵阀研究院。目前,学校与兰州市、中山市、温州市等16个省内外城市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14家企业建立了校企联合工程技术中心,与省内外83家企事业单位联合成立了董事会。学校现有科技型企业20家,校级科学技术研究中心56所,到“十五”末期,学校科技产业收入总额、利润总额在全国203所工科类院校中分列第27位和第35位。通过校地、校企合作有力地推动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为学校服务经济建设、特别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瑞士、加拿大、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所大学建立了学术合作和师生互派交流关系。每年接待和派出的访问学者达100余人次,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合作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学校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到美国、俄罗斯等国高校学习。2004年取得了招收留学生资格。   学校具有雄厚的办学基础条件。目前,校园占地面积2336亩,其中校本部占地1050亩,西校区占地1286亩。校舍建筑面积69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26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各类文献资料182万余册,实现了自动化管理并提供网上信息检索和文献传递服务。学校固定资产总值6.23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52亿元。学校已建成覆盖整个校园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并建立了信息化管理平台和教学平台。   学校坚持以改革为动力,积极推进、不断深化各项改革。办学体制改革迈开新的步伐。2001年,兰州军区在我校成立了“后备军官选拔培养工作办公室”,使我校成为27所为军队培养人才的地方高校之一。校内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日臻完善。实施管理权限重心下移,推行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充分激发了学院的办学活力;大力加强学术管理,制(修)订学术管理和决策机构工作章程和工作程序,提升了学术管理在学校决策、建设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设置岗位津贴,实现了收入分配向教学科研一线和高层次人才的倾斜;调整完善岗位津贴实施办法,充分激发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推行管理岗位新增人员人事代理聘用制,大大降低了办学成本,提高了办学效益。干部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坚持“民主推荐,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原则,推行任前公示制,加快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加强干部管理,推行任期制、年度考核末位淘汰制,形成了干部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的局面。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阶段性成绩。初步建立起了有社会实体参与的、能够保障学校发展和师生生活、工作、学习的后勤服务体系。   学校大力加强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先后荣获“全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甘肃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等称号。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十五”期间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等称号。高度重视大学文化建设,制定了《大学文化建设规划》;努力营造“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氛围;着力创造自然和人文环境相互辉映的育人环境,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大力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   为主动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的需要,肩负起西部大开发和工业强省对学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学校坚持教育创新,不断强化办学特色,按照“特色、氛围、机制、创新”和“科学、规范、节约、和谐”的方针,科学部署“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提出了围绕一条主线(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依靠两个保证(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实施三大工程(人才工程、质量工程、温馨工程)、抓好四项重点(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大学文化建设)的“十一五”工作思路,明确了经过“十一五”的努力,力争将学校建设成为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中期奋斗目标。确定了实施“三步走”战略,到2019年建校100周年之际,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一流的工科、坚实的理科、特色的文科”,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国内高水平大学的远期奋斗目标。

【展开

招生信息

历年分数线
年份 招生类型 是否分区 分数线 类型 是否定向 提前批 备注
2020 全日制 B 165/39/78 院校线
2021 全日制 B 164/38/76 国家线 第一志愿报考
历年学费
学制 学费(万元) 专业 招生类型 备注
0万 工业 全日制
3年 0.8万 工业 全日制
3年 0万 工业工程与管理 全日制
3年 0.8万 工业 全日制
历年招生人数
年份 招生人数 招生类型 研究方向 院校隶属 备注
2020 全日制:15人 全日制 (01)生产系统运作管理(02)质量管理与可靠性工程(03)物流工程与管理(04)故障诊断与智能维护(05)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甘肃
2021 全日制:10人 全日制 (01)先进制造工程管理(02)现代设计工程管理(03)物流工程管理(04)工程项目管理(05)信息工程管理 甘肃
2022 全日制:13人 全日制 (01)先进制造工程管理(02)现代设计工程管理(03)物流工程管理(04)工程项目管理(05)信息工程管理 甘肃
2023 全日制:14人 全日制 (01)先进制造工程管理 (02)现代设计工程管理 (03)物流工程管理 (04)工程项目管理 (05)信息工程管理 甘肃
历年录取人数
年份 录取人数 最高分 最低分 平均分 招生类型 备注
2021 13 0 0 0 全日制
历年调剂情况
年份 调剂通知详情 是否接受调剂 接受调剂类型
初试/复试
初试考试科目
同等学历加试科目
同等学历参考书目
复试考试科目
复试参考书目
总成绩的核算方式

MEM择校评估

MEM报考测评:2022MEM报考测评申请中,填写相关信息可获赠专业老师进行考研指导。

研友园地

关注我们 社科赛斯官方微信

关注我们 社科赛斯官方微博

系统使用说明